AroundMaps Logo
Search
Add Listing

那瑪夏 好好玩

0

About 那瑪夏 好好玩

這專頁是為了推廣高雄市那瑪夏區的人文、藝術、風景等,即時資訊。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問

Tags

Description

歷史沿革
「那瑪夏」這個區域,最早出現在文獻上的記載是,出於荷蘭時期的《熱蘭遮城日誌》之紀錄cannacannavo(即卡那卡那富族),該族長老於1648年、1650年、1654年及1655年共四次出席「北區地方會議」的紀錄。清朝時史料《台海使槎錄》對此地區有二種譯法:「簡仔霧社」及「干仔霧社」。日治時期改隸旗山郡六龜警察分室;當時稱做「瑪雅竣社」或「蚊仔只社」。光復後,於民國35年2月成立鄉公所,隸屬於高雄縣政府雄峰區署瑪,又於民國37年改為直隸高雄縣政府瑪雅鄉,民國47年瑪雅鄉改名三民鄉,民國97年改名那瑪夏鄉。
人文社會
那瑪夏是卡那卡那富族群(Kanakanavu)最先居住之族群。據文獻記載卡那卡那富族是以籐包山為中心,在那都魯薩(今老人溪)一帶居住。活動範圍與桃源區界線,經過荖濃、旗山、內門、南化及大埔鄉等,和四周之平埔族互有往來,後因戰爭關係,卡那卡那富族群遂沿楠梓仙溪向北發展,居住於楠梓仙溪兩岸之河階臺地。

漢人部份,最早遷居那瑪夏是居住於瑪雅里拉比尼亞地區及南沙魯里之漢人,在日治時期,自1900年實施樟樹造林及樟腦專賣制度以來,由臺北、桃園、新竹等地至此擔任腦丁,有些與當地原住民通婚而繼續留在此地定居,有些則於光復後陸續回到原居地。光復後,約於民國50年左右另有一批嘉義縣梅山、竹崎等地之漢人入墾遷居於達卡努瓦里青山部落。

沙阿魯娃族(Laa’rua);最早來此的沙阿魯娃族,是於昭和7年(1933年)2月自Ngani社(今高雄市桃源區桃源里)遷入,之後一年間陸續從Ngani社遷入那瑪夏計四家族5戶而形成今日沙阿魯娃族的骨幹。

布農族方面,可分為第一、個人部分,大約在明治末年(1900年)左右。第二、家族自願集體遷徙,於昭和8年至昭和10年間(1934-1936年),由今之高雄市桃源區寶山里境內之出雲山自然保護區遷來。第三、昭和17-18(1943-1944)年間日治時期的「集團移住」政策下遷徙而來,包含上述出雲山自然保護區及部分現今之桃源區梅山、樟山等部落及寶來溪上游之topia遷來。

至於泰雅族和排灣族的遷入,是光復後土地測量後之事。其共同也是主要的原因,就是民國46年開始於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試辦的土地測量,民國47年起由北部各原住民鄉開始土地測量,並於二年後(民國49年)展開土地測量工作。政府遂告訴北部的泰雅族群及南部的排灣族群說:那瑪夏地區尚有很多土地可入墾遷住於此(高雄縣三個原住民鄉於民國56年才有地籍及土地測量),因此自民國46年起,便有來自桃園縣復興鄉、新竹縣五峰鄉、苗栗縣泰安鄉及宜蘭縣大同鄉等泰雅族人共計35戶,和來自屏東縣三地鄉德文村、賽嘉村之排灣族共計8戶遷入,後因生活上之不習慣及所分配的土地距離部落較遠,造成工作上的不便,遂於民國56至70年間陸續搬回原居地或都市。

政府於民國58年開鑿臺21線,外省人(榮民)參與該項工程,工程結束後,少部分留下並與當地原住民女性通婚,現已凋零。民國90年後,村內少部份男士娶中國籍女性及越南籍、柬埔寨籍之女性為妻。

因此那瑪夏這百年來,除有卡那卡那富族之在地原住民,沙阿魯娃族、漢人、布農族、排灣族、泰雅族、外省族群及新移民女性的遷入,就如同整個臺灣的縮影,是個族群多種、文化多元,並且蓬勃發展、活力四射的地方。
◎ 聯外交通
那瑪夏區位居於高雄市西北隅,東鄰桃源區,西北與嘉義縣之阿里山鄉及大埔鄉相望,西南接臺南市南化區,南與甲仙 及桃源區接壤。台21線公路為那瑪夏區主要的聯外道路,除貫通三個里外,向西南行約25公里,於甲仙可接台20線(南部橫貫公路),西往玉井,東往桃源。 嘉義市往山美(達娜伊谷溪)、茶山繼續往南走亦可到達本鄉。南來北往主要交通動線詳見聯外交通路線系統圖。

Map

Add Reviews & Rate item

Your rating for this listing :

Help Us to Improve :

Location / Contacts :